针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球合作,王青建议从全球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合作的角度切入,积极融入全球成熟的长期资金市场体系,发挥、增强中国市场影响力,确保资源的供给和保障。赵扬表示,要形成开放合作的国内、国际产业生态圈,坚持加大电池研发技术投入,加强政策支持和营商环境建设。
当前,中国汽车出口进入2.0阶段,孙晓红建议,中国车企应从销量向服务、从产品向品牌、从贸易向贸易投资结合转变,其中品牌升级是核心。张永伟建议,继续加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政策交流与行业协同,在新兴领域开展全球合作,将汽车和能源形成一个系统和业态,构建新的合作体系。
“预计到2025年,我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将接近甚至突破50%。目前,国内整体市场技术发展的新趋势较好,得到全球其他几个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初步认可,但要继续发展,仍存在比较大挑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副所长王青,在日前举办的2024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发展(上海)论坛上表示。
在王青看来,这种挑战大多数来源于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以及较高的对外资源依存度。他表示,加强全球资源合作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水平发展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例如,在动力电池生产环节,中国主要金属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一半,甚至有些品种达到七成。
因此,王青建议从全球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合作的角度切入,积极融入全球成熟的长期资金市场体系,发挥、增强中国市场影响力,确保资源的供给和保障。同时也加强与上游资源矿产国家的战略性合作,增强包容性和产业链的延伸。
另外,在国内方面,要完善国内循环利用体系,健全生产、流通、回收的追溯管理体系;完善市场规划和治理,合理规划产能,特别是完善资质管理体系,减少体外循环;制定法规标准,探讨下一步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整车运用循环资源比例问题;加强国家宣传和引导,把二手车、梯次利用产品、再制造产品、绿色发展消费理念,植入到消费的人整个消费周期内。
除生产环节外,中国整车产品也与国际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根据海关总署数据,1—9月我国出口整车超470万辆,今年有望达到600万辆。新能源汽车方面,前9月累计出口151万辆,同比增长18%。截至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2041万辆,全球占比超50%。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副会长赵扬分析,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中国在过去几年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进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并且拥有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下一步是如何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汽车生态体系。
赵扬表示,首先要形成开放合作的国内、国际产业生态圈;其次是坚持加大电池研发技术投入、提升充电设施效率,技术创新是推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向前发展的关键力量;第三是消费的人需求生态的搭建,以及国际利益平衡生态的维护;最后还要加强政策支持和营商环境建设。
当前,中国汽车出口进入2.0阶段,主要以品牌建设和服务为主。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晓红建议,中国车企应从销量向服务、从产品向品牌、从贸易向贸易投资结合转变,其中品牌升级是核心。
另外,目前全球经济环境也出现较大变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上涨的速度明显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孙晓红表示,将来更大的市场可能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包括中东、北非、南非、拉美,这些市场是下一步要着重关注的市场。
对此,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也表示,全球新能源汽车增长最快的区域大多分布在在中国和新兴市场。中国的渗透率慢慢的升高,特别是乘用车渗透率近几月已超越了50%,并延续增长势头。在中国之外,慢慢的变多的国家认识到电动化是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
不过,当前乃至到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和产业链的分布仍将集中在中国、美国和欧洲,特别是中国,目前集中了全球主要的电池产能。张永伟预测,再过几年整体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进入盈利周期,燃油车盈利空间收缩、新能源车盈利空间扩张,是全世界汽车板块的重要特点。
针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球合作,张永伟建议,一是继续加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政策交流与行业协同;二是关于供应链关键环节的合作,包括电池材料等上游资源、芯片以及电池及相应的材料回收领域;三是标准层面要有互认机制,包括检验测试认证、充电以及碳核算;四是围绕商用车等转型重难点领域进行全球互利合作;五是在新兴领域开展全球合作,单独的车是一种贸易,但是汽车和能源形成一个系统和业态,就会构建一个新的合作体系。(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梦宇 图片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