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只能开到半山腰,我们下车步行前行。阵阵热浪从脚底往上蹿,昂首望去,哨地点热浪中朦朦胧胧。没走几步,记者已是汗流浃背。
沿山而上的270多级台阶,止境连接着坑道壕沟。出了坑道,便是狮子山高峰,高高的哨塔就屹立山巅。
哨楼上,岗兵身姿挺立,目光专心。顺着岗兵目光望去,田蓬口岸前,络绎不绝的车辆正有序通关。
狮子山哨卡担负着防区边境线巡查使命。这段巡查路地势杂乱,有的地处山崖峭壁反常危险,有的狭隘高低通行困难。一代代哨卡官兵靠脚步测量边关,接力看护边境安全。因为达到方针超卓,哨卡地点连队先后荣立团体一等功1次、团体三等功7次。
步入哨卡值勤室,电脑屏幕上的电子地图有目共睹——防区内的河流走向、路途散布、村庄方位等明晰呈现。电子地图的科技感与沿途战场遗址的历史感,构成鲜明对比。
“这款三维立体地图,不仅仅官兵巡查时的‘智能导航仪’,仍是一套内容丰富的‘执勤材料包’。”该连董指导员边操作演示边向记者介绍,近年来,他们依托无人机航拍、官兵实地收集构成的数据库,使用三维建模技能,打造了这款电子地图。记者看到,这款地图不只标示了各巡查道路的地势地貌、水文条件,还记载了沿途各点位的巡查材料、需求留意的几点,轻点鼠标,相应点位状况随即明晰呈现。
哨卡防区地处云贵高原,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夏日雷雨频发,常常会呈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从前夏天,巡查分队屡次遭受险情。”董指导员说,“现在,我们使用电子地图的数据剖析和道路规划功用,科学规划巡查道路,有用提高了应对自然灾害的才能。”
“巡查道路存在山体滑坡危险,主张调整!”说话间,哨卡值勤员、二级上士李崇颖的陈述声传来。本来,李崇颖将最新气候信息输入电子地图后,电子地图主动评价巡查道路的安全系数,并宣布预警。
董指导员调出巡查分队的举动计划,随后使用电子地图规划出3条备选道路。“换作曾经,暂时调整巡查道路最少要花一个小时,现在这项作业几分钟就能完结。”董指导员和连队干部吴国选通过研判,从备选道路中确认了一条最优道路——既保证巡查到点到位,又保证安全。
得知巡查分队一小时后就要动身,记者请求一起前往。官兵介绍说,此次巡查不只要巡查边境线,还要为电子地图收集最新数据。
群山环绕,巡查车沿着“之”字形山路波动回旋扭转,一边是斧削般的山崖,一边是刀劈似的峭壁,记者的心一直提在嗓子眼。
到一片密林前,巡查车总算停下。“下车巡查!”带队干部吴国选一声令下,兵士们规整列队,钻进森林开端步行巡查。
刚跋涉没一瞬间,气候突变,前一秒还酷日当空,下一秒就乌云密布,狂风骤雨紧随其后。因为提早使用电子地图做了“攻略”,巡查分队很快赶到邻近一处执勤点避雨。
三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天空很快放晴。本认为雨后巡查能凉爽不少,没想到在酷日暴晒下,水汽蒸发,森林里愈加炽热湿润。不只如此,原本就遍及青苔的狭隘山路,暴雨之后愈加湿滑,稍不留神就“人仰马翻”。
“曾经巡查,全赖老班长记路。”一级上士杨伟华一边擦汗一边和记者说,现在,电子地图不只规划出最优巡查道路,还为他们提示了需求要点查看的点位。杨伟华已扎根边防13年,上一年他递交了留队请求书,挑选持续看护这片土地。
行至一处点位前,杨伟华停下脚步,拿出相机拍照边境铁丝网上一处呈现破损的当地。“回来哨卡后,这些图画将被上传到电子地图,相应方位会被标记为赤色,直到破损铁丝网被修正。”吴国选介绍,下次巡查时,这个点位将被巡查分队要点巡查。
“发现可疑人员,当即查验!”跋涉途中,吴国选的对讲机中遽然传来状况通报。本来,李崇颖在哨卡值勤室内的监控中看到,不明身份人员正向边境线移动。状况紧急,李崇颖敏捷翻开电子地图标定方针点位,模仿核算出可疑人员的跋涉道路和越界时间,并将相关信息传送至巡查分队。
收到信息后,吴国选和分队成员敏捷向方针点位进发,成功将可疑人员阻拦。“曾经靠经历,现在靠科技赋能,执勤质效极大的提高。”谈及电子地图带来的便当,吴国选说。
看着远处连绵崎岖的山峦和身边晒得乌黑的戍边官兵,记者不由慨叹,不管科技怎么兴旺,真实让钢铁边防线坚不可摧的,是边防官兵的奉献精神和坚定信念。他们日复一日据守边关,以实际举动饯别着对祖国和公民的忠实。
采访完毕,记者踏上归途。回望狮子山,哨卡灯火亮堂如星,岗兵身姿挺立如松。不远处,田蓬口岸的车流与边境小镇交织成画,那些普通日子里的烟火气,正被岗兵们用普通的据守看护着。
行走在滇南边关,迎面的风带着灼人的温度,暑气成了可感可触的实体,路旁边的落叶卷成筒状。前往哨卡途中,看着董指导员被汗水渗透的迷彩服,记者遽然懂得了他口中“野外桑拿房”的意义——这不仅仅修辞,更是哨卡官兵日复一日的据守。
电子地图是一个惊喜。三维建模体系把弯曲的山脉、隐秘的河谷“搬”进了屏幕,鼠标轻点,巡查道路的斜度、旱季塌方的危险一望而知。二级上士李崇颖脸颊的汗珠不时滴落,他盯着屏幕里的可疑身影,指尖在三维模型上画出阻拦道路时,眼里的光似乎比窗外的酷日更亮。“曾经主要靠经历,现在还要靠科技”,朴素的话语里,蕴含着这个边关哨卡从“脚步测量”到“人机协同”的跨过。
跟着巡查分队钻进森林,记者也体会到“科技代替不了脚步”这句话的深意。电子地图里的每一组数据,都是官兵用脚板精准测量出来的;屏幕上的每一条道路,都连着官兵踏过的泥泞与荆棘。电子地图虽能精准记载防区内的每条小道、每座山峰,却测量不出官兵后背的汗渍有多厚,核算不出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爱情有多深。
边关哨位赤子心。科技为边关披上“盔甲”,但真实看护山河无恙的,永久是那些在暑热里笔挺的脊柱,是那些滴进泥土的汗水,是那些永久忠于祖国、热爱祖国的赤子心。这,或许便是狮子山最动听的景色——科技的精度里,有着戍边人的温度。
清晨5时许,夜色仍把狮子山包裹得结结实实,时有鸟鸣声响起。我穿戴规整,和列兵小李走向哨位,开端新一天的执勤。
雨后的狮子山雾气充满,能见度缺乏百米。此时,我手里的多功用红外调查仪派上了用场。按下开关,屏幕上呈现出热成像概括——300米开外的树林里,几只野兔蹿过,踪影明晰可见。
“没有反常热源!”我一边上报状况,一边在心中慨叹:新装备比望远镜凶猛多了,夜里能看透树林,雨天能穿破迷雾。
上午10时,我们将近期无人机航拍照片和巡查分队实地勘察的数据录入三维建模体系,让电子地图更精准。看着防区三维立体画面,一旁的小李惊叹:“班长,界碑上的纹路都能看得清!”
“虽然科学技能手段极大提高了巡查执勤功率,但电子地图再清楚,边境线还得靠我们用脚步去测量、用双眼现场巡查。你看这条山脊,在屏幕上看仅仅一条线,巡查一趟最少要两个多小时,路上还得时间防范蛇虫。”我说。
电子地图虽然能规划巡查道路,却画不出戍边人心里的界碑。看着显示屏上正在更新的内容,我不由想起自己入伍那年,老班长教我给界碑描红时的情形。他一边一笔一画给界碑上“我国”二字描红,一边对我说“这两个字比山重”。